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游旭群教授《多措并举,着力培养航空心理学研究生创新人才》被光明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4/12/05      阅读数:   作者:党政办

光明网报道链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4-12/01/content_37712280.htm

作者:游旭群(16877太阳集团安全入口心理学教授)

  航空安全不仅影响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当航空技术的可靠性提高到相当程度后,作为操作者的人的可靠性问题便凸显出来。因此,基于人因失误和不安全行为研究的航空航天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维护我国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基于此,16877太阳集团安全入口自主设置了航空航天心理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国家现实需求和问题导向,经过十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构建了以战略性、前瞻性和交叉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以心育人铸魂、现实需求导向、过程驱动创新、交叉融合赋能、平台建设支撑的五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助推16877太阳集团安全入口心理学科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目前国内工程心理学高端人才培养的西部重镇。

  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原来宽口径、严基础、追前沿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航空心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

  培养模式忽略研究生创新诉求和个性化发展。单向知识传授、课堂教学模式、学理化的科研选题以及自设问题的封闭式实践模式无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诉求,未能形成个性化培养模式。

  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举措不足。原有模式注重学术机理研究,坚持研究规范和学术前沿导向,而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讲,没有航空技术相关学习经历,普遍缺乏对航空设备、飞行操控技术以及人机交互等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导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坚持以心育人铸魂,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研究生定期参与航空心理学教研室和思政育人项目的课程学习和教研活动,12位导师组成员开发了24个基于航空事故和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和情景剧,从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层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强化科教思政协同育人,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接现实需求,解决研究生从事科研与社会需求不完全相符的矛盾。构建需求提取-人才定制-装备预研-后勤保障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实训模式,加强研究生在行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解决了研究生从事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

  过程驱动创新,培养研究生个性化专业能力发展。设立12门涉及不同研究方向的特色创新课程,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建立了4师生学术沙龙,营造研究生学习创新文化氛围。依托3个重点实验室和2个创新研究团队平台和经费,围绕研究领域问题先后设立了80余项研究生自由探索性质的开放课题。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导师的核心指导地位,强调导师组的团队合作,加强研究生论文选题开题等培养关键环节的创新性,精准定位每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个性化培养方案。

  交叉融合赋能,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应用技能。课程设置中开设了人工智能、认知计算、航空医学、飞行技术、人因工程、脑功能研究技术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等7门技能型学科交叉课程,解决了研究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与航空心理学密切联系的飞行模拟、飞行训练和部队疗养机构等12个实践基地,聘请21位不同领域的航空专家担任合作导师承担相关实践课程,提升了研究生对航空产业和飞行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平台建设支撑,构筑人才培养的产教研用协同机制。围绕航空航天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建设,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制,拓展特色研究平台建设。通过与德国宇航中心、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珠海翔翼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空军航空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空军军医大学等10多家单位合作研究、实践实训和观摩教学,构建了航空心理学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

  成果的创新点

  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原来心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宽口径、严基础、追前沿为基础,本成果针对航空航天心理学研究生特点,强化重大科研项目育人功能,带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意识,培育学生秉承教育报国和家国情怀的传统,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科学研究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更新航空航天心理学教材和教辅资源;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用的实践实训,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些举措提升了自身的学科水平,也促进研究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心理学应用型人才。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平台创新。针对过去航空航天心理学在培养过程中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这一门学科上的问题,鉴于航空航天心理学与航空航天、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安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密切联系,创新地搭建以航空航天心理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研究生更好地理解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多学科背景和应用,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跨学科教学平台,帮助研究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加深学生对航空航天心理学的理解,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成果以培养航空心理学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目标,探索建立了三导向五融合的航空航天心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行业前沿问题,成果推广和应用成效如下: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1)学生科研素养显著提高:近10年培养航空航天心理学方向硕博研究生80余人,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Safety Science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获省级、国家级奖60余项;(2)毕业生在国防、航空、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涌现出一批行业精英:4名飞行员已获得博士学位(在读飞行员6名),成为航空公司业务骨干和航空安全管理专家;4人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人获得省部级科研创新领军人才,3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3)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活跃在部队、航空公司、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行业的最前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

  教学成果建设成效显著。依托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成果,获得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认可。(1)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教研室等平台4个;(2)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教育部实验教学课程5门,获批新时代马工程教材1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3)获批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和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等科研创新研究平台。(4)与德国宇航中心(DLR)、西北工业大学、空军航空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建立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和长期科研合作平台。

  成果可复制、可推广。成果得到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1)游旭群教授就专业人才培养接受多家媒体专访,多次受邀在全国性会议和省内外高校开展专题报告,示范引领陕西省乃至全国战略人才培养工作。(2)成果受邀在教育部教指委会议(2021)、中国心理学会教工委会议(2016)、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线上论坛(2021)等平台分享;人才培养成效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3)近五年浙江大学、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兄弟单位前来调研30余次,使用本成果系列教材和共享课程,并共建航空心理与人因工程虚拟教研室的课程体系。同时,围绕本成果,与部队相关单位、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等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的实践实训基地。

 


学院召开新闻写作业务培训会

太阳官网成功举办2024-2025学年初级团校暨学生骨干培训班